唐高宗历史到底是懦弱无能之君还是千古一帝
唐高宗李治的历史评价长期存在争议:传统观点多视其为“懦弱无能”,夹在“千古一帝”李世民与“一代女皇”武则天之间,似成过渡符号;近年研究则认为他实为被低估的治世之君。
传统视角下,李治常被贴上“体弱多病”“权柄旁落”标签——晚年因风疾让武则天参政,看似缺乏掌控力,甚至被后世视为武则天称帝的“铺垫者”。但史实呈现另一面貌:他在位34年,开创“永徽之治”,延续贞观政风,人口从贞观末300万户增至380万户;军事上完成李世民未竟之志,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使唐朝疆域达巅峰(约1237万平方公里);法制上颁行《唐律疏议》,成为东亚法典范本;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打破门阀垄断,提拔寒门人才。
所谓“懦弱”或因后世受武则天称帝叙事影响,弱化其功绩。实则李治兼具政治智慧与魄力,既延续贞观遗产,又为开元盛世奠基,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君主。他非极致“千古一帝”,却绝非“懦弱无能”,而是被历史迷雾遮蔽的务实治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