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输血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需及时规范处理以保障患者安全。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畅通,更换输血器,改用生理盐水维持输液,避免血液成分继续输入。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意识状态及皮肤黏膜变化,记录尿量,警惕休克或肾功能损害。
其次,针对不同类型反应对症处理:发热反应者可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时,给予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严重过敏(如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需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吸氧并做好气管插管准备;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类型,需迅速抗休克(补液、升压药),碱化尿液(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必要时行血液透析;循环超负荷者(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取半卧位,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强心剂(如西地兰)及吸氧。
此外,保留未输完的血袋、输血器及患者血标本送检,做血型复查、交叉配血试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检查,明确反应原因。输血前严格核对血型、姓名等信息,输血中控制速度(尤其老年、儿童、心功能不全者),密切观察前15分钟,可有效预防反应发生。及时正确处理输血反应,是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