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细思极恐的模拟实验适者生存对生物种群发展到底有多残酷
一个旨在揭示自然选择真相的模拟实验,让“适者生存”的残酷性显露无遗。实验在封闭生态系统中展开:初始投放1000个具有不同生存策略的虚拟生物,它们共享有限的食物与空间资源。系统设定每代淘汰30%“适应度最低”个体,同时保留优势基因进行繁殖。
起初,种群呈现多样化平衡:有的生物擅长高效觅食,有的耗能低耐饥饿,有的则靠温和协作共享资源。但随着资源每代递减15%,竞争迅速升级。第二代起,“高效觅食者”开始挤压同类生存空间,它们进化出更强的抢食能力,甚至出现攻击同类的行为——被夺走食物的个体因能量耗尽率先淘汰。到第五代,“温和协作型”个体仅剩7只,基因库中“攻击性基因”占比飙升至82%。
更令人心惊的是环境突变环节:一次模拟干旱突然降临,原本占优的“高效觅食者”因需水量大大量死亡,反而是被边缘化、耐渴性强的少数个体存活。最终存活的23个个体中,19个携带“耐极端环境”的隐性基因——这些基因曾被视为“无用”,却因偶然灾难成为生存关键。
实验揭示:适者生存从非“最优进化”,而是“残酷筛选”与“随机幸存”的叠加。为了延续,生物被迫在资源争夺中舍弃“温和”,在环境波动中赌上基因运气。这种无目的、无情感的淘汰机制,正是自然法则最冰冷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