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澶渊之盟萧太后求和正中宋真宗下怀
1004年,辽圣宗与萧太后以收复关南之地为名,亲率大军南下攻宋,兵锋直指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宋朝野震动。宋真宗赵恒本就畏敌,听闻辽军逼近,一度欲迁都南逃,在宰相寇准力谏下才勉强亲征澶州。此时辽军虽气势汹汹,但深入宋境后后勤补给困难,且先锋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宋军床子弩射杀,军心受挫。萧太后审时度势,意识到继续僵持对辽不利,遂主动释放求和信号。
这一求和恰好迎合了宋真宗急于息战的心思。真宗本就缺乏对抗决心,亲征已是权宜之计,听闻辽方愿和,当即派曹利用赴辽营谈判。1005年初,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输送“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撤兵,互不侵犯,沿边州县各守疆界,互开榷场通商。
对萧太后而言,以有限军事压力换取长期经济利益,稳固了辽南部边境;对宋真宗来说,虽付出岁币,但避免了战火蔓延,换来此后百余年和平。这场“萧太后求和正中宋真宗下怀”的和议,虽被后世诟病为“屈辱”,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双方带来了稳定,也折射出宋初“守内虚外”国策下统治者的妥协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