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的飞机是怎么越做越大的
100多年前,飞机从莱特兄弟1903年“飞行者1号”的简陋模样,逐渐演变为能承载数十人、跨洋飞行的庞然大物,背后是材料、动力与结构技术的层层突破。
起点是1903年,“飞行者1号”翼展仅12.3米,重274公斤,靠12马力活塞发动机驱动,只能载1人飞行12秒。但战争与运输需求很快推动变革:一战时侦察机需要更远航程,民用航空渴望载人载货,“变大”成必然趋势。
材料革命先行。早期飞机用木材、布料,脆弱且承重有限。1915年德国容克斯J.I轰炸机首次采用全金属铝制机身,重量减轻50%却更坚固,为扩大尺寸扫清障碍。1930年代,硬铝(铝合金)普及,让机翼能承受更大升力,波音247客机由此实现10座设计。
动力升级是核心。1920年代,活塞发动机功率从几十马力跃升至上千马力,普惠“黄蜂”系列发动机让双发、四发布局成为可能。1935年道格拉斯DC-3用两台1200马力发动机,载重达3吨,开启民航黄金时代。1942年B-29轰炸机更是搭载四台2200马力发动机,翼展43米,能携带9吨炸弹跨洋飞行。
结构创新则优化效率。双翼机的支柱与张线阻力大,1930年代悬臂式单翼机取代双翼,机翼直接固定在机身,阻力减少30%;后掠翼雏形出现,配合可收放起落架,进一步提升载重与航程。
到1940年代末,飞机已从“空中玩具”成长为载重超百吨、载客数十人的运输工具,为喷气时代的巨型客机埋下伏笔。这百年“变大史”,正是需求牵引与技术突破的完美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