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科普基地。
什么是输血后肝炎
输血后肝炎是指因输入被肝炎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是输血相关感染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原体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少数情况下也可能由丁型肝炎病毒(HDV,需与HBV协同感染)等引起。 传播途径主要为输注未经严格筛查的血液、血浆、血小板等血制品,或使用被污染的输血器材。HBV潜伏期通常为1~6个月,HCV潜伏期约2~26周,部分患者感染后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区疼痛。值得注意的是,HCV感染后慢性化率高达50%~85%,长期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HBV慢性化风险也较高,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感染。 预防输血后肝炎的关键在于严格献血者筛查,目前我国已普遍采用核酸检测(NAT)技术,可显著缩短病毒检测“窗口期”,提高检出率;同时规范血制品制备流程,使用一次性输血器材,并对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本站旨在传播知识,不做任何商业变现,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