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刘祜使东汉走向衰败的昏君
汉安帝刘祜(94年-125年),东汉第六位皇帝,106年即位,在位19年。他统治时期,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趋势逐渐显现。刘祜即位初期,由邓太后临朝称制,政治尚算稳定。121年邓太后去世后,刘祜亲政,却未能有效整顿朝纲,反而纵容外戚宦官专权,导致朝政日益腐败。
亲政后的刘祜重用乳母王圣及其女伯荣,二人恃宠弄权,勾结宦官江京、李闰等,干预朝政,大肆敛财。外戚阎显等人也趁机把持权力,形成“外戚宦官共掌朝政”的局面。朝堂之上党争不断,官员任免混乱,贪污成风,百姓负担加重。
同时,刘祜统治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地震、水灾、旱灾接连不断,加上边疆少数民族叛乱(如羌族起义),东汉国力大幅损耗。他缺乏治国之才,对外戚宦官的乱政无力约束,对内又不能体恤民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125年,刘祜在南巡途中病逝,年仅32岁。他的统治加速了东汉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动荡,为后续的“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埋下伏笔,是东汉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评价历史人物需结合时代背景,刘祜的昏聩统治固然有个人因素,但也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皇权旁落、制度性危机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