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科普基地。
原来航空母舰的发展历程这么艰难
原来航空母舰的发展历程这么艰难。作为现代海军的核心装备,航母的诞生与进化始终伴随着技术瓶颈、实战教训与战略博弈的重重挑战。 20世纪初,当飞机刚登上战争舞台,各国便尝试将其与舰船结合。1910年美国“伯明翰”号巡洋舰的简陋甲板上,尤金·伊利完成首次舰上起飞,却因缺乏拦阻装置,降落时险些坠海。早期航母如英国“百眼巨人”号,虽实现全通甲板,却无弹射器与助降系统,舰载机只能依赖强风短距起飞,飞行员戏称“拿命赌着陆”。 二战是航母技术的“炼狱考场”。日本“赤城”号因早期设计缺陷,甲板堆积易燃物,中途岛海战中一枚炸弹便引发连环爆炸;美国为解决降落难题,历经数百次试验才完善拦阻索液压系统,而弹射器从压缩空气式到蒸汽式,耗时20年才实现稳定应用。 冷战时期,核动力与舰载机适配成为新难关。美国“企业”号核反应堆研发耗资超1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3艘常规航母造价),苏联则因战略误判,先造“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后在“库兹涅佐夫”号上才突破固定翼舰载机滑跃起飞技术,却始终未攻克蒸汽弹射。 如今,电磁弹射、隐身舰载机等尖端技术仍让各国头疼:美国福特号因电磁弹射故障延期数年,中国从改装辽宁舰到自建山东舰,更是打破了西方技术封锁。航母的百年之路,每一步突破都是血泪与智慧的结晶,堪称大国工业实力的“试金石”。
本站旨在传播知识,不做任何商业变现,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