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科普基地。
90年前的海底桥墩是如何建造的
90年前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桥梁建设者在缺乏大型机械的条件下,以智慧攻克了海底桥墩建造难题。以1934年开工的钱塘江大桥为例,其水下桥墩建设开创了国内深水基础工程的先河。当时主要采用“气压沉箱法”:先制作钢制或混凝土空心沉箱,通过配重使其沉入河床,再向箱内注入压缩空气排出积水,工人便可在无水环境中开挖泥沙、清理礁石。面对钱塘江“天下第一潮”的急流和泥沙淤积,工程师茅以升团队创新设计带刃脚的沉箱,增强破土能力;用木笼围堰圈定施工区域,减少泥沙回淤;甚至组织潜水员手工清除水下障碍物。高压环境下,工人靠简陋的空气压缩机维持呼吸,每班仅能工作2小时。最终,16座桥墩历时3年建成,虽受限于时代技术,却展现了“以人力胜天险”的壮举,为后世桥梁水下基础施工奠定了技术基础。
本站旨在传播知识,不做任何商业变现,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