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科普基地。
为什么糖被科学家称为不醉的酒精它的成瘾性居然比酒精还可怕
糖被科学家称为“不醉的酒精”,核心源于其与酒精相似的成瘾机制,且因普遍性和隐蔽性,成瘾性更令人担忧。 从大脑机制看,糖和酒精都会刺激中脑多巴胺奖励系统:摄入后多巴胺骤增,带来愉悦感,促使重复行为。研究显示,糖激活的脑区与酒精高度重叠,甚至让实验动物出现“渴求—耐受—戒断”的成瘾链条——比如大鼠会为获取糖水滴放弃食物,戒断时出现焦虑、烦躁,类似酒精依赖者的反应。 但糖的成瘾性比酒精更可怕,关键在“易得性”与“隐蔽性”。酒精有明确饮用场景和年龄限制,而糖藏在饮料、零食、加工食品中,甚至“健康食品”如酸奶、面包也含添加糖,人们每天不知不觉摄入远超推荐量(WHO建议每日25g以下)。这种无孔不入的接触,让大脑持续受多巴胺刺激,成瘾阈值不断升高,形成“越吃越想吃”的恶性循环。 更危险的是,糖的危害是慢性渗透:长期过量不仅引发肥胖、糖尿病,还会损伤肝脏(非酒精性脂肪肝)、加速衰老,甚至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影响情绪,形成“情绪低落—吃糖缓解—更依赖”的闭环。相比酒精的即时危害,糖的“温柔陷阱”更难警惕,也更难戒断。
本站旨在传播知识,不做任何商业变现,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