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美国人修建的海底桥墩到底有多厉害
90年前,即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Bay Bridge)工程中建造的海底桥墩,至今仍被视作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这座连接旧金山与奥克兰的跨海大桥,其东湾段桥墩需深入冰冷汹涌的太平洋海底,面对水深超30米、水流时速达5节、海底地质复杂(多岩石与淤泥)的极端环境,当时的工程师们创造了多项技术突破。
为攻克深海施工难题,工程团队采用巨型钢壳沉箱技术:先在岸上预制重千吨的中空钢沉箱,通过浮运沉至预定海域,再向箱内灌注混凝土,利用重力使其缓慢下沉至海底基岩。过程中,工人需进入沉箱内的高压舱作业,克服每平方厘米超3公斤的水压,精准清理岩床并浇筑混凝土。其中最深的桥墩高达70余米,相当于23层楼,底座直径超20米,仅单座桥墩就消耗混凝土超10万立方米。
1936年大桥通车时,这些海底桥墩不仅支撑起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总长约13公里),更开创了深海基础工程的新纪元。如今90年过去,它们仍承载着日均30万辆车流的重压,其设计寿命远超预期,成为美国工业时代工程实力的象征,也为后世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