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的背后是班家两代人的史官风骨
《汉书》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背后是班家两代人以生命铸就的史官风骨。班彪生逢两汉更迭,痛感《史记》后无完整汉史,遂发愿“续前史之未竟,正后学之讹误”,广搜遗闻,撰《史记后传》数十篇,为《汉书》铺就基石。他主张史学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奠定了严谨治史的家风。其子班固自幼受父熏陶,立志完成遗业。他历时二十余载,整合史料,厘定体例,将《史记后传》扩展为百卷《汉书》。期间虽因“私修国史”蒙冤入狱,面对酷吏威逼仍不改其志,弟班超冒死上书辩诬,终获昭雪。出狱后任兰台令史,得以官方之力推进修史,更以“文约而事丰”的笔法,系统记载西汉一朝兴衰,其“不虚美、不隐恶”的直书精神,如揭露外戚专权、批判帝王过失,成为后世史笔典范。班家两代人接力,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担当,成就了这部“言皆精炼,事甚该密”的史学巨著。他们坚守史实、薪火相传的风骨,不仅铸就了《汉书》的不朽,更定义了中国传统史官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