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废料究竟是如何处理的
核废料因具有强放射性和长半衰期,处理需经过多道严格工序。按放射性水平,可分为高、中、低三类,处理方式各有侧重。
高放废料(如核电站乏燃料)危害最大,需先在水池中冷却数年,待放射性衰减后进行玻璃固化——将废料与熔融玻璃混合,冷却成稳定玻璃体,再装入不锈钢容器。最终目标是深地质处置,如在数百米深的花岗岩层建造处置库,利用岩石、黏土等多重屏障隔绝辐射,芬兰Onkalo处置库已进入建设阶段。
中低放废料(如污染设备、树脂)处理相对简单,常用水泥、沥青固化后装入混凝土容器,送至近地表处置场(深度数十米),靠天然屏障和工程措施实现安全隔离,中国甘肃北山等候选场址正开展前期研究。
目前全球核废料处理仍以暂存为主,永久处置技术尚在完善。各国正探索先进方法,如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嬗变高放废料,以缩短半衰期,但大规模应用仍需突破技术瓶颈。安全、长效的核废料处理,是核电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