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晁错力主削藩却在人生巅峰时刻被腰斩
晁错是西汉文景时期重要政治家,以力主削藩闻名,却在事业巅峰惨遭腰斩,成为汉朝中央集权进程中的悲剧人物。
汉初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至文景时期,藩王势力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晁错洞察危机,历任太子家令、御史大夫,深受汉景帝信任。他多次上书力主削藩,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并提出《削藩策》,主张逐步剥夺诸侯王封地。
景帝采纳其议,公元前154年,先后削夺楚、赵、胶西等国部分封地。此举引发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叛乱,打出“清君侧,诛晁错”旗号。面对诸侯联军压境,景帝在袁盎等大臣建议下,为平息叛乱,下令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此时晁错正任御史大夫,处于权力巅峰,却未及辩解便身首异处。
然而,杀晁错并未止乱,景帝遂派周亚夫率军平叛,三个月后七国之乱平定。晁错之死虽为悲剧,却客观推动了汉朝削藩进程,为汉武帝“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奠定基础,其忠直谋国之志亦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