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一颗行星它真的存在吗去哪里了
火星与木星之间是否存在过一颗行星?这一疑问源于18世纪的“提丢斯-波得定则”。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发现,太阳系行星轨道半径大致遵循规律:取0、3、6、12、24…(后数为前数2倍),加4除以10得天文单位数。按此,火星(1.52)与木星(5.2)间应有一颗行星对应2.8天文单位轨道,这一“空位”引发“失落行星”猜想。
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在该区域发现谷神星,但其直径仅约950公里,远小于行星。随后更多小天体被发现,形成“小行星带”——包含数百万颗小行星,总质量仅月球的4%。主流理论认为,原始太阳系星子在此区域因木星强大引力干扰,无法吸积成大行星,最终形成小行星带。所谓“失踪行星”从未存在,小行星带正是星子吸积失败的遗迹,为研究太阳系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