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极捕虾到底有多难
去南极捕虾(主要捕捞南极磷虾)堪称人类海洋作业的极限挑战,难在极端环境、严苛政策与技术门槛的多重叠加。
首先是“冰封的战场”。南极海域常年被数米厚海冰覆盖,零下30℃低温伴随12级暴风雪,普通渔船难以穿透冰障,需特制抗冰船舶——船体钢材需耐受-50℃低温和冰块撞击,螺旋桨要防海冰绞缠。极夜长达数月,导航全靠卫星,稍有偏差便可能困于浮冰。
其次是“配额的紧箍咒”。受《南极条约》及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监管,全球年捕捞配额仅约62万吨,需通过生态影响评估,禁止在企鹅、座头鲸等生物觅食区作业。渔船还需安装实时监控系统,数据直连国际机构。
技术上更是“毫米级较量”。磷虾群深居200米水下,需声呐精准定位;其集群易散,拖网需控制网口大小避免“一网打空”,同时要过滤兼捕的鱼类。低温还会导致液压系统凝固、渔网结冰,需持续加热维护。
最危险的是“孤岛式生存”。南极无补给站,一次作业常需数月,船员要忍受极寒、孤独与设备故障风险——2021年挪威渔船曾因暴风雪失联72小时,靠破冰船救援才脱险。
这场“冰海淘金”,既是对资源的探索,更是对生态伦理、技术极限与人类耐力的终极考验。